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气温逐渐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入冬。冬季也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节季,比如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 猩红热等。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个儿童期的常见疾病—猩红热。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书籍、生活用品、饮料及食物传播。潜伏期为2~12天,多数为2~5天。起病多急骤,以发热、咽峡炎和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
85%~97%患者有发热,多为持续性,可高可低,近年来发热轻而短者增多。伴有头痛、食欲缺乏和全身不适等。脉搏增速,常超过体温增高的比例,小儿尤甚。热度的高低与持续时间与皮疹的轻重和变化一致,一般发热持续1周。
2.咽峡炎
98%患者有咽峡炎,咽部初感干燥,继而疼痛,吞咽时加重。80%左右的患者有扁桃体肿大,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脓性渗出物,易于抹去。
3.皮疹
一般在皮疹出现前,先可见有黏膜内疹,表现在软腭黏膜充血,轻度肿胀的基础上,有小米粒状红疹或出血点。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100%患者有皮疹,多数皮疹在第2病日出现,始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数小时内延及胸、背、上肢,24h左右到达下肢。典型皮疹表现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帽针头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小点即出现,随之融合成一片红色,绝大多数患者皮疹呈全身分布。皮疹多为斑疹,但也可见到隆起突出的“鸡皮样疹”,偶有带小脓头的“粟粒疹”,此与皮肤营养及卫生情况有关。严重者可见出血性皮疹。皮肤常有瘙痒感。30%~60%,患者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并常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状,称为“线状疹”或“巴氏线”。颈部、躯干、皮肤皱褶处及两大腿内侧皮疹最显著,四肢远端稀少。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形成所谓“口周苍白圈”。皮疹多于48h后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的顺序消退,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1周,甚至更久。轻症者皮疹很少,仅见于面、颈、胸部,数小时即消退。皮疹消退后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先颈胸而后四肢。
如何预防:
1、控制传染源:病人应进行住院隔离治疗并应强调卧床休息。有病及时就医。
2、切断传播途径:在冬春流行季节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通风换气和湿式扫除。学校与托幼机构在流行期间加强晨间检查,发现病人应立即隔离,病人所污染的衣物应煮沸和洗烫消毒,空气用一般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本病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及参加集会。
建议:目前猩红热没有疫苗预防。任何人有咽痛症状都要注意多洗手。
-
加强体育锻炼
-
多喝热水
-
勤洗手,每天回家后洗手换衣服
-
每节课下课注意开窗通风
-
在学校可以佩戴口罩
-
有发热、咽喉痛或者出诊症状者及时去医院就医,查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