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园动态 | 师资队伍 | 学生工作 | 科技园地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党务公开 | 学校地图 | 健康促进 | 心灵驿站 教育督导  
 
  相关内容列表:
小学语文学科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来源):光启小学    发布时间:2010-10-28

成果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学科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总体思路

随着目前社会、家庭、学习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发生心理偏差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轻者对自己缺乏信心,产生厌学情绪,重者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所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迫在眉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材中渗透着不少有关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两纲”教育的优秀载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主要观点

小学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凡此种种,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学生。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让生命灿烂”等方面的教育,让“生命教育”牢牢地扎根于广大学生的心中。

三、学术贡献

1、学校从一年级至五年级都筛选出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课文,让课堂和教材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得载体,使“生命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语文学科重视学生主体性、落实生命教育策略”的教学案例,示范课程,活动方案等资料体系,为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提供经验。

四、创新价值

语文教学当中蕴含生命教育,关注生命的感受,是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的真谛,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同在。语文教师要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教育学生注重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让学生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五、实施过程

 1、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对语文课程和教材的深入分析,探索如何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思想,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提取出来,使之显性化,目标化,形成一个明确的内容体系。

 2、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二期课改”精神,结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语文学科落实“生命教育”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即关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精神。

  3、根据学校的特点,形成语文教学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形式,建立“语文学科重视学生主体性、落实生命教育策略”的教学案例,示范课程,活动方案等资料体系。

六、成果要点

1、通过学习理论,广大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

针对课题,我们阅读了《“大语文”教育研究》、《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等书籍,学习了“呼唤学校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给教育注入生命活力 ”等相关材料和理论专著,邀请专家来作专题讲座,外出观摩学习,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视为己任,在教学中自觉的完成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去解读这些生命教育的文本,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解读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

2、形成了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体系,使语文学科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生命教育具有可操作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进行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真可谓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我们系统梳理了教材,挖掘出生命教育的价值,为广大教师在语文学科中落实生命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从一年级至五年级的语文课程中,筛选出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课文,实施语文教学落实生命教育的实验性教学研究。

我们集全体语文组教师的力量进行梳理、挖掘,将课文有序地归至“生命教育”这个大主题中,并按内容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教育主题,逐步明晰分年级目标。把文明礼仪、珍惜时间、学会合作、悦纳自我、坚韧顽强、善待他人、等主题渗透于具体的课文中,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进行生命教育同步进行。

3、形成了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突出重点的特点,优化了教学。

课题实施过程中,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先在实验班开展小范围的语文学科的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后,开始在其他班级推广。采用的形式:一是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二是请有关专家来指导,把教师与专家结合起来协同攻关。 我们针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围绕“ 自尊、自信”、“感恩父母”“珍惜生命”等主题进行思考和研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组活动:“一课三上”研讨活动、“青年教师会课比赛”、我的教学反思”、 “青年教师评课比赛”。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更加有声有色,教科研氛围愈加浓郁。

 课堂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教育与学科渗透的大课堂。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铺设一条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其次,我们以强化子课题组、备课组的建设,积极推行课题研究行动化的工作策略,建立了立体式活动机制,全面推进课堂结构、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的优化与改革,逐步形成了“重情感、重个性、重自主、重探究、重实践”的语文教学特色。

4、通过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小学生处于一个自控能力差,需要有大量时间玩耍的年龄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了解了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树立了比较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原本性格外向,上课爱做小动作,好动,不专心听讲。在校经常爱打骂同学的孩子,逐渐改变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

诸多的课文学习,多样的教学方法,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有同学在问卷中写道:要用感恩的心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用真诚的心对待别人,用宽容的心原谅犯错的人,做到“严于律己但不苛求别人,宽以待人但不纵容”。

还有同学写道:人来到世界上很不容易,我们感恩父母给与我们生命,我们要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快乐,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注重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挖掘生命潜力,使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让学生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七、主要参考文献:

《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学指导意见》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7月版

《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9月版

《“大语文”教育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版权所有:光启小学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0号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811号 邮编:200030 电话: 64381959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建议采用1024*768的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