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之际,病毒也开始活跃起来,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一旦入侵孩子的身体,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随着气温回升,儿童常见的手足口病即将进入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也会升高。由于手足口病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儿童群体中容易快速传播,因此家长和学校需要格外警惕,共同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儿童的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多伴有发热。6月龄到5岁儿童最容易受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手足口病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和重症,绝大多数患儿为普通型,无需治疗可自行恢复。极少数患儿(多为3岁以下儿童)会发展为重症,出现神经、呼吸或循环系统症状,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出血、肺水肿和心肺衰竭。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些症状可能会危及生命。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粪—口传播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病毒随粪便排出可达3~5周,期间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食物、水源、生活物品等均可引起感染;还可通过接触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等感染。
·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流动水+肥皂洗手至少20秒,尤其注意清洁指缝、指甲。不共用物品,孩子的餐具、水杯、毛巾、玩具专人专用,每日煮沸或消毒液浸泡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
· 增强个人免疫力:在生活上,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要补充营养,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居家环境消毒:高频接触区域,门把手、桌面、玩具、地面等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干。衣物、被褥等针织用品,可在清洗后阳光暴晒2小时或煮沸消毒20分钟。
· 避免接触传染源:高发期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乐场、商场);若孩子确诊,严格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 健康监测与就医:每日观察孩子体温、口腔、手脚是否有疱疹或红疹,如出现上述可疑情况需要就医确诊;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重症信号,需要立即就医。
· 疫苗接种:目前唯一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71灭活疫苗,该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但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高达20余种,如柯萨奇病毒A组(CVA)。所以在积极接种疫苗的同时,还需注意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培养幼儿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