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园动态 | 师资队伍 | 学生工作 | 科技园地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党务公开 | 学校地图 | 健康促进 | 心灵驿站 教育督导  
 
  相关内容列表:
2016年光启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编写活动之一《敬业故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6-06-23

       2016年光启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

编写活动之一《敬业故事》

     各位同学,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学期,学校开展了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故事的收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永记心间,努力做到:

光大前贤的学识,启迪后代的智慧;

光大前贤的理想,启迪后代的志向;

光大前贤的品格,启迪后代的人生;

光大前贤的传统,启迪后代的未来。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光前启后,继往开来”。学校现以“敬业”为重点,计划从同学们收集的关于“敬业”的故事中挑选经典的内容印发给大家,希望大家拿到之后认真阅读,低年级的小朋友可以和家长一起来阅读,将这些故事熟记于心,学习故事中人物敬业美德,将“敬业”精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践行。学校还将围绕“敬业”这一内容,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哦!

 

 

 

故事一:敬业,从小事做起

收集人:一(4)章泽祺

60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叫柯林的年轻黑人,他到处寻找工作,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他看到有家可乐的工厂要擦洗车间的地板,由于地板太脏了,没有人愿意干。柯林说我来干,他打定主意,抹地也要干得最好。因为他想不管做什么,只要你努力了,总会有人注意的。

一天,有人打碎了50箱汽水,弄得满地都是黏糊糊的泡沫。他虽然非常生气,但还是忍着性子,一点一点地擦,直到很晚才把地板抹干净了。这一切都被公司总经理看在眼里,不久后就将他调到了装瓶部门,又过了一年,柯林升为了副工头。

以后,柯林参了军,还是依靠努力不断提升,成了美国陆军的总参谋长,等他离开军队后,这位曾经是擦地工人的柯林·鲍威尔更是担任了美国的国务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一切工作都是光荣的,只要永远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情,你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故事二:最后到达的马拉松选手艾克瓦里

收集人:一(4)孙镜博

在墨西哥奥运会上,夜已经非常深了,天气非常凉,直到这时,坦桑尼亚的马拉松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体育场,他是最后一位到达终点的运动员。

这场比赛的冠军早就拿到了奖牌,庆祝胜利的仪式也早已结束。艾克瓦里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体育场时,整个体育场显得格外空旷。艾克瓦里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体育场跑完一圈,到达终点。在体育场的一个角落,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远远地看着这一切。接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把我从2万多公里之外送到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的,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没有人嘲讽这位选手的成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敬业”的深厚内涵,同时,他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故事三:“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源于敬业奉献精神

收集人:二(2)杨寿邦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5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分享了这份诺贝尔奖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

探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其取得成功绝不是偶然。除了她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勇攀高峰之外,至关重要的还是源于她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在世界各国做出了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毋庸置疑,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艰难而艰辛的,其中之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热爱,没有对科学事业的严谨态度,没有甘守清贫、默默耕耘,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是不可能在经历191次实验失败之后仍然矢志不渝,直至取得成功!

 

故事四:民警路荣荣

收集人:二(2)张皓

在尉氏县公安系统,一提起民警路荣荣,上至局长、政委,下至各队所、各科室的民警,无不称赞。其实,今年26岁的路荣荣才参加工作三年,作为尉氏县公安局工业派出所的一位普通民警,她没有破获过惊天动地的大案,也没有做过可歌可泣的事迹,但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能干、肯吃苦,再加上她做事细致、耐心,这些都造就了她的优秀。因工作突出,路荣荣2012年12月被尉氏县公安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14年2月被市公安局评为2013年度全市百名优秀人民警察;2014年5月被团县委评为尉氏县新长征突击手。
    派出所本身工作量多,工作强度大,身兼数职的路荣荣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她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因为她懂得公安工作从来就不是让人安逸的,为人民服务本身就是奉献。因此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她从来不说一个不字,接到任务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尽快地完成,更好地完成。
    路荣荣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松懈,不退缩。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迎接挑战,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故事五:李文波:守礁二十年的南海卫士

收集人:二(2) 陈昕宜

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
  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故事六:费老

收集人:3  王韵绮

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的革命事业心是十分令人佩服的。1935年,费老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就同新婚的妻子一道去广西瑶山进行社会调查。当地交通不发达,行路艰难。一天傍晚他和妻子在深山迷了路,费孝通跌入瑶民捕捉老虎的陷阱里,身受重伤,他妻子则在寻求援助时失足落水淹死。在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下,费孝通没有灰心丧气,伤愈后继续进行社会调查。1936年,费孝通调查了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经济情况。后来他到伦敦经济学院求学,以这个调查材料为基础,写成著名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出版,在英国受到重视。今年,费老又到开弦弓村作调查,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1981年赫胥黎纪念演讲会上作了《三访江村》的讲演,并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纪念奖章。

 

故事七:爱岗敬业的孔繁森

收集人:四(4)李云龙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在阿里期间,孔繁森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加快阿里的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殚精竭虑!

故事八:爱岗敬业的徐虎

收集人:四(4)杨子禾

徐虎,出生于50年代,上海市劳动模范,五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1975年,徐虎进入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成为一名水电维修工。担负起管区内 6000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只要一有空,徐虎总是认真学习房修水电技术。碰到居民报修,徐虎一喊就到,及时解决。碰到难做的活儿,徐虎千方百计做到居民满意。每次修理完毕,徐虎都主动做好清洁工作;对居民的酬谢,他笑着谢绝;碰上挑剔的居民,还要耐心说服。一来二去,徐虎和居民们的关系从生疏变得熟悉、融洽。从居民的欢笑声、赞扬声中,徐虎体验到了人生的欢乐、工作的价值。再脏再累,心里也是高兴的。

    后来徐虎在房管所以及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光新二村、石泉路 75弄和石泉六村,挂上了3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服务箱”,上面写着“凡属本地段的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7点。中山房管所徐虎”。打那以后,每天晚上7时,徐虎总是骑着“老坦克”,带着工具包,走向3个报修点。然后按照报修的纸条,挨家挨户上门修理。打从挂箱服务的那天起,在徐虎的心里就没有了“星期日”和“节假日”,只留下“为民服务”4个字。

 徐虎同志从点滴做起,十几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工作和体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90年代的活雷锋”,他以平凡的工作,折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他以一颗金子般的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称赞和社会的认可,激励着人们崇尚先进,敬业爱岗。

故事九: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之一----袁隆平

收集人:四(4) 郭政

袁隆平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实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袁隆平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20074月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事十:无私奉献乡村教师徐德光

收集人:四(4)王家耀

徐德光,男,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教师、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徐德光老师,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校长”。为了学生能上学,他用镰刀修出一条山路;为了让学生在雨天不耽误上学,他用马匹挨家挨户去接;为了让学生能在教室里上课,他用马匹运砖水泥,盖起了房舍……一点一滴都凝聚着他对学生的爱,对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31年从教路,20万里爱生情!山中的一切都记录着这些年来,他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他们给整个社会带来推动中国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样的人和事,都能称之为“教育正量”。

1975年8月,扇子林成立了一所新的小学,这一年,徐德光18岁,他像其他年轻人一样,自告奋勇来到了这里,成为了扇子林小学的一名教师,只是他没有想到,在扇子林小学,竟然一呆就是37年。

    18岁做老师 曾经也想离开却被叫了回来。当年他结婚生子后,已经做好了离开的打算,可是下山没几天,好几个家长去找他,说他一走,孩子们都不上课了,辍学的辍学,离开的离开。这么一说,他也顾不得妻子的不情愿了,毕竟有这么多孩子等着他去教。结果,他这一去,就再也没离开扇子林小学。                                 

    一个人骑马上山有多危险,虽然这是条走了几十年的路,但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徐德光骑马从马上摔了下来,一下子就没了知觉,幸好上山的村民及时发现了他,这才救下了他,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但是徐德光从没有想过放弃,荣誉越多,反而越不会离开了。用自己的勇气、责任、坚持、梦想和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这样的人和事,就是教育的正能量。

故事十一:提灯女神

收集人:五(3)班  任闻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那年三十三岁的南丁格尔已是一所医院的护士长。有一天,南丁格尔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说:在前线,英国军队不仅没有足够的医生和护士,而且连做绷带的纱布也不够用。看完报道后,南丁格尔的心中萌发了去前线护理伤员的想法。
  1854年秋天,南丁格尔带着由三十八名护士组成的医疗护理队来到了前线。野战医院里到处是伤兵,空气污浊,卫生条件很差。南丁格尔带领护士们冒着随时会被疾病传染的危险,没日没夜地工作——清扫病房与走廊,换洗床单和伤员的衣服……在她们的努力下,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南丁格尔特别关心和爱护伤病员。她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减轻病人的痛苦;清洗、包扎伤口,护理伤员;替士兵写信,安慰他们……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来到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

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里,当她到来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

版权所有:光启小学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0号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811号 邮编:200030 电话: 64381959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建议采用1024*768的分辨率